【说廉经典】冯从吾——铮铮为官 孜孜从教

发布时间:2025-09-29 09:00 浏览次数:301次



图片

冯从吾——铮铮为官 孜孜从教


图片


冯从吾(1556—1627),字仲好,号少墟,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晚明著名学者。他出身于一个笃信理学的士大夫家庭,幼年苦读儒家经典,喜欢钻研深奥的宋明理学。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参加乡试中举,翌年考中进士,先在朝廷礼部任职,不久改任御史,负责北京城的治安秩序。






冯从吾为官,刚正廉洁,敢于直言。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的一天,京城皇宫内张灯结彩,笙歌喧天,王公大臣竞相揖拜,赞辞颂诗不绝于耳,为当朝皇帝的生母——仁圣皇太后隆重庆贺生日。这时,明神宗朱翊钧自然欢喜不尽,可是,一份题为《请修朝政疏》的书奏,顿使他大发雷霆。他立即传旨:对上疏者“廷杖”。这是惩罚官员的一种酷刑,即在朝廷上当众用棍棒殴打被脱了衣裳的大臣。原来,这份奏疏非但没有一字向皇太后祝贺万寿,反而全篇矛头直指皇帝。正当杀气腾腾的武士持棒上殿,准备动手打的时候,大臣赵志皋等人出面向明神宗极力恳请,联名举保。明神宗顾念太后寿辰,给了面子,上疏者冯从吾才幸免于难。

从此,冯从吾告辞京城,回到故里,在长安宝庆寺(今西安市书院门小学)开始了从事讲学、著述的生涯。虽身在乡野,但心系国事,他想通过讲学去唤醒士志,改良世风,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治世主张,继续与奸臣贪官等恶势力进行斗争。冯从吾的讲学深得士子之心,一时吸引了听者过千人。

冯从吾特别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强调德育。他说“讲学就是讲德。”他在给学生讲课时,对古代直臣仁人的骨气节操,常表示钦佩不已。教育学生学知识,首先应学会做人,做堂堂正正、品格高尚的人。他认为只有秉公持正,一心为国,才称得上君子。他视朝中阉宦权奸为小人,自己宁可高官不做,厚禄不取,也决不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他常教育学生要分清君子和小人,分清大是大非;否则,“若要立中间,终为路人”,自己终将误入歧途。

冯从吾特别强调,做一个高尚的人,就要处理好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一世都要从国家的利益着想,个人利害得失、祸福荣辱统统算不了什么。他要求学生“无驰于功名”,不要追求个人的名和利。他这样教诲学生,自己首先身体力行。无论在朝在野,施教育人不遗余力;一直用高洁的人品节操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他在七十寿辰时,写了一首诗《七十自寿》:“太华有青松,商山有紫芝。物且耐岁寒,人肯为时移?点检生平事,一步未敢亏。”这首诗就是他人格的最好写照。

在几十年的教育活动中,冯从吾特别注意为师之道。他十分热爱作教师讲学这一职业,为官也讲,不作官也讲,走到哪讲到哪。“学之当讲,犹饥之当食,寒之当衣。”他把讲学看作穿衣吃饭一样,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作为教师,又非常注意陶冶情操,为人师表。他虽曾做过高官,但始终生活俭朴。当他七十寿诞时,学生们准备为他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他说:“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我们怎能安然欢娱呢?”劝告学生不宜铺张办事。

冯从吾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始终与最反动最腐败的封建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他长期许身教坛,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传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的崇高品德彰于一朝,盛名传于千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切己工夫只恨少

会心言语岂须多

而今识得斲轮意

甘苦疾徐奈若何

——冯从吾

《读书二首 其一》




图片

(来源:清风隆阳)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