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板桥 菌香古镇
雨落青山,雾锁深谷,隆阳区板桥镇的菌季在这氤氲水汽里悄然苏醒。这个季节,周围的绿水青山给忙碌的人们最好的馈赠就是野生菌儿。
据说,让板桥人民早起的不一定是那碗爽口的早点,也不一定是那场美好的恋情,但一定是菌儿的呼唤。人们对菌儿的喜爱仿佛是设置在记忆里的闹钟,时节一到,就唤醒了人们寻找菌儿的热情。伴着淅淅沥沥的雨水,菌子“蹭蹭”往上冒,拉开了关于找菌儿的序幕。人们不约而同背起背篓,拿着小抓耙,三五成群进了山,誓将一山的菌儿装满箩筐。一朵朵鲜美的菌儿,一个个可爱的精灵,一段段找菌儿的故事,释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落叶与松针铺就的软毯下,一朵朵菌儿如大地秘藏的珍宝悄然萌动——黄褐的牛肝菌敦实如小伞,青头菌顶着翡翠般的圆帽,鸡枞则纤长如玉簪破土而出……“妈,您走慢点儿,下雨天路滑。”我追在母亲身后有些担心。“爸爸快来,这是不是粉菌?这是不是青头菌?这是奶油菌儿吗?”下雨天丝毫阻止不了女儿找菌儿的劲头。林间弥漫着泥土与菌丝的清冽气息,这是板桥六月最鲜活的呼吸。踩过湿滑苔径,俯身拨开腐叶刹那的惊喜,正是山野对寻菌人最慷慨的馈赠。
真正将菌儿烘托得热气腾腾、活色生香的,还是弥漫于市井街巷的浓郁烟火气。这个季节,因为菌儿的参与,板桥古镇的菜市场鼎沸如潮。走进集镇,两侧竹筐列阵,粉咚咚的粉菌让人爱不释手,见手青染着靛蓝斑痕,鸡油菌漾开暖金色,一丛丛鸡枞菌似金枝玉立。卖菌的乡音嘹亮:“刚下山的粉菌,炖汤鲜乎乎的!”菌香混着泥土清香,在潮湿空气中浮荡,买菌人俯身挑拣,指尖轻触菌帽的柔韧,仿佛触摸到山林的脉搏。
至于板桥集镇周围的小山村,菌儿的买卖既没有固定时间,也没有固定地点。只要找到菌儿,采菌儿的人就背着菌儿往人多的地方去。几个卖菌儿的人挨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临时的卖菌儿地,可以是寨子边的临时摊点,也可以是村头的活动广场,还可以是村内的农家饭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板桥人始终迷恋一口鲜味,于是买好菌儿后,就在心里萌生了好多个关于吃菌儿的计划。
带菌儿归来,美食也跟着张罗起来。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舌尖上的非凡史诗。一份份家常菌子菜肴,令山野的精华在舌尖充分绽放,鲜得让人屏息。板桥人时常想念柴河村销魂的松茸刺身:雪白菌肉铺在冰上,蘸点野山葵酱油,清甜裹着辛辣直冲天灵盖;李家寺村的王大哥认为双椒爆炒菌儿最经典,先用热油将菌儿炸熟,再加入新鲜的青红辣椒和蒜片爆炒,炒出香味后加盐出锅,青椒微辣,红椒微甜,配上鲜香脆爽的菌儿,滋味赛过各种肉香;清水村的李妈妈在厨房里,架起柴火,煮上罗锅饭,把家养土鸡宰杀后,就着美味鸡汤把各种杂菌儿煮在一起,清甜爽口;罗寨村的董叔就着火塘里的灶灰烧出来的青椒舂菌儿,香辣开胃,让人念念不忘;北汉庄村的春霞妈妈则喜欢把肥瘦相间的火腿切片,把菌子与火腿放在甑子底下炖着吃。“春霞,带着孩子回来吃菌儿。”电话里春霞妈妈牵挂着在外的孩子们,仿佛全家聚拢在一起吃上一顿菌儿是过节一般重要。
土陶锅内的奶白羊汤翻滚如泉,菌片翩然入浴。坐在锅边,听着“咕咚咕咚”声,菌香与羊肉的香味交织在一起,让人满口生津,忍不住咽口水。品尝一口羊汤,鲜美的滋味在舌尖舞动,仿佛整个夏日的精华都浓缩在这一口之中,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更妙的是一道炒粉菌儿,陈年火腿咸香浓郁,油脂润透菌片,佐以青花椒的辛麻,鲜与香在镬气中涅槃共生。这味道,让异乡游子舌尖一颤,蓦然窥见童年的灶台。
“把新鲜的粉菌儿、鸡枞切片晾干后,收藏起来,一年四季都不会和菌香失约。”对板桥人来说,野生菌是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是饮食文化沉淀的符号,把菌香锁定在一年四季,把这种想菌寻菌吃菌的过程延续下来,是板桥人对菌儿独有的感情寄托。我唯独对油炸菌儿记忆特别深刻。母亲说,这炸菌儿的菜籽油是自家地里收获的油菜籽榨出来的,菌儿是林子里拾的,这或许才是人间最美的搭配。一口白米饭配上一口油炸菌儿,不仅是妈妈的手艺,更是母爱,仿佛母亲就陪伴在身边,陪着我们一路走来。
青龙街蜿蜒如龙,中嵌卵石为鳞,传说乾隆年间为镇火患而筑,如今成了菌香流淌的河床。街角“桂香楼”的糕饼甜香与菌子的野气交织,漫过百年老茶馆的门槛,飘向青龙街的深处。当年马帮商贾云集于此,马蹄踏过魁星阁下的石板,驮着永昌道的繁华,也驮来山外食客对菌味的痴迷。老茶馆里的老人品着老茶念叨着:“诸葛亮七擒孟获时,菌子还救过蜀军粮荒呢!”历史如深埋地下的菌丝,无声地滋养着古镇的烟火人间。这些生动的历史画面,无不浸润着板桥人对菌儿深入骨髓的眷恋。
再望青龙街,灯火已亮起。古桥下流水汤汤,带走了旧日马帮的铜铃余响,却冲不淡菌香铸成的乡愁坐标。只要菌儿年年破土,板桥古镇便永远为漂泊的魂灵亮着一盏归家的灯。游客感慨:“在板桥古镇,不仅是逛,更是吃,在吃中寻找乐趣,在乐中打卡美食。找菌子、买菌子、吃菌子,这样的体验感,让人记忆深刻。”此时,烟雨朦胧,菌香正浓。
供稿:宋黎明 徐春霞
一审:杨宣娇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