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廉经典】│ 晏婴不持利以伤廉


廉洁故事
《晏子春秋》有云:“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意思是:不去迎合世俗而隐藏自己的本心,可称为不失忠诚;不贪求私利而损害廉洁,可称为不失德行。
晏婴在齐国长达五十余年的辅政过程中,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
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齐景公派人来见他,他把自己的粗茶淡饭分成两份,与来人共进。景公知道这事后,命人给他送去黄金千两,以供他待客之用,晏婴照样不收。景公命人送了三次,他拒了三次。他向景公解释说:“作为一个大臣,将国君的赏赐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不会这样做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自己收藏起来,那就变成一个装东西的箱子,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上对不起国君,下对不起百姓,只干守财奴的事,聪明的人是不会干的。所以,请您千万不要再赏赐臣下了。”景公不解,问:“想当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赏的五百个村庄吗?你为什么要推辞呢?”晏婴便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的话相对答,并认为自己虽然愚笨,但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可能是正确的。景公见他把话说到如此地步,也只好作罢。
晏婴平时上朝,总是乘坐一辆劣马拉的破旧车子,有时甚至步行。齐景公看到晏婴的马车已经破旧不堪,有损国家形象,多次派人送去新车骏马,不料晏婴再次拒绝。理由是作为百官之首,应该以身作则,提倡节俭。
晏婴的房子非常简陋,且靠近市场非常嘈杂。景公提出要给他修造僻静宽敞的新府邸,也被晏婴婉拒了。齐景公于是在晏婴因公出国之际,将他的房子翻修扩建了。晏婴回国后,看到富丽堂皇的新居,先是拜谢景公,然后毅然将新房拆除,恢复原来的模样,并且将拆迁的邻居也请了回来。理由是选择房子关键要看邻居素质。
晏婴到了晚年,不仅不再接受任何新的赏赐,还向齐景公提出将原来赐他的封地退回去。晏婴一生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他所大力倡导的清俭节约的作风。司马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晏子还活着,我就是为他执鞭驾马,也是心向往之啊!”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