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隆阳区“四个一”深化智慧应急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16 10:10 浏览次数:542次

近年来,隆阳区针对事故灾难预防和处置压力大、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繁重、应急管理基础薄弱等情况,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通过“一个中心、一套机制、一张网格、一道关口”的“四个一”举措,走出了一条智慧应急服务现代化“智”理的新路子。


“八项措施”信息化监管体系.png


建强“一个中心”

充分发挥云数据平台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优势,在信息化监控和部门监测平台数据的基础上,建设应急综合云平台,将应急指挥、风险研判、视频会商、大喇叭等服务整合集成到隆阳区应急指挥中心,依托应急指挥“一张图”,提升辅助决策能力,在灾害来临时作出科学的研判和决策。同时,强化信息互通共享,整合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水文监测等多平台数据,实行重点时段重点部门联合值班制度,以云视讯为载体实现可视化调度,一旦发生灾情险情,指挥中心直接调度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快速了解情况,缩短信息流转时间,提升处置速度。


森林草原防灭火视频监控系统.png


完善“一套机制”

积极适应形势变化,抓实组织体系建设,建强应急指挥组织领导体系,统筹推进事故灾害应急救援处置工作,明确“区应急指挥中心”和“隆阳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的职能职责,确保一旦发生各类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应对处置。围绕“责任传导到位,拓宽信息核查渠道”,采购“应急手机”,启用和对讲系统,为区级主要领导、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乡镇长)均配备了无线对讲机,建立各乡镇(街道)“五类关键人员(区级挂钩领导、党(工)委书记、主任或乡(镇)长、应急管理工作分管领导、应急办主任)”工作群,一旦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值班人员立刻通过应急手机群发短信和微信群通知“五类人员”进行核查核实,实现了重要时段、重大事件实时调度,有效避免了中间环节,实现扁平化指挥,提高工作效率。


线上监控+线下处置.png


织密“一张网络”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织密视频监控一张网,进一步推动安全关口前移,通过“线上技防+线下人防”的新模式,切实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强“线上监控+线下执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安全生产特点,分期分批接入工贸、非煤矿山、加油站等线上监管企业313户,推动信息化平台线上监管。做实“线上监测+线下疏通”,梳理出城区32个易涝点接入信息化中心,按点分工、挂包到人,安排信息化中心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监控,雨情发生后,挂包责任人自行到点位值守,监控人员一旦发现积水,立即通知区综合救援大队现场排泄疏通。实现易涝点线上监测后,城市内涝应急处置时间平均比原来缩短至少30分钟以上。做精“线上报警+线下巡护+专业处置”,整合各级各部门森林草原防灭火信息化资源,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对防火区域进行360°无死角监测。


应急大喇叭信息发布系统.png


前置“一道关口”

坚持让管理统一,重新启用“大喇叭”,通过扩数量、强配置、增功能,搭建区、乡、村、自然村四级广播平台,采取“IP有线网络+4G/5G网络无线传输”的技术模式,建立由互联网广播站和预警广播系统两部分组成应急广播系统,在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人群聚集点等区域安装应急大喇叭1094台,覆盖全区主要自然村、村民小组和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区域。坚持让信息“共鸣”,通过“大喇叭”定时播放农村安全生产知识、各类应急常识等内容,群众安全意识得到有效提高,普遍能做到发现隐患主动报告、发现危险主动避让。坚持让关口“前移”,充分利用“大喇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及时迅速的将应急知识、预警信息告知群众,实现防灾减灾关口前移。


随着“四个一”举措的深入推进,隆阳区智能化监测、专业化指挥、可视化调度水平不断提升,科技信息化助力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大局成效明显。下一步,隆阳区将始终牢固树立灾害防范前置思维,充分发挥信息化监控、应急大喇叭、应急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方面的功能功效,推动全区“智慧应急”工作走深走实、迈上新台阶。


图片


供稿:邓家伦 邱艳青

编辑:张晓玲|编审:邹 丽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

图片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