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隆阳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小秸秆”变身“大资源”
近年来,隆阳区通过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围绕各类秸秆开展秸秆的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四化”利用工作,将秸秆变废为宝,成为“好资源”,产生“大效应”。
4月6日,在丙麻乡组织开展的隆阳区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秸秆还田(肥料化)技术培训会上,广大群众对秸秆还田(肥料化)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按照项目实施计划,现场为部分村配送了秸秆粉碎机,用于秸秆还田。丙麻乡河新村党总支书记李廷伟告诉记者,原来秸秆一直是当做废弃物进行燃烧处理。现在他们要组织群众改变过去的方式,以更环保的方式做好秸秆还田。
丙麻乡河新村党总支书记 李廷伟:“以前我们的秸秆就是按照老传统老办法,直接在田地上焚烧了,污染比较大。上级配发了秸秆粉碎机,我们直接打碎还田,增加肥力,作物长势要比以前好。”
据测算,隆阳区2022年小春、大春秸秆产生量约为62万吨,大多数秸秆均被农户焚烧或丢弃处理,造成了农村面源污染,同时有火灾隐患。2022年6月至今,通过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在9个乡镇(街道)同步推进工作,累计综合开发利用各类秸秆3.6万多吨,有效提升了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实现了小秸秆的大“逆袭”。
区农业农村局农村能源工作站站长 丁 榆:“过去农作物秸秆以露天焚烧为主,它对我们的大气影响比较严重,我们通过隆阳区实施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充分考虑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围绕‘四化’--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今天我们是突出肥料化,把秸秆直接在田里还田,把秸秆充分粉碎,通过3-5年增加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最终可以把我们的土壤进行改良,保水保肥性能够得到改善,减少农药使用量。”





“秸秆变青贮料、有机肥料、节能燃料、菌棒......”通过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秸秆变废为宝产生“大效应”。汉庄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废弃的玉米芯和玉米秆收集后集中粉碎,合理添加石膏、碳酸钙、玉米面等营养物质后,经过堆捂发酵、装袋熏蒸、无菌接种、暗室栽培等步骤,60多天后平菇就可以采摘上市。
汉庄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双祥:“食用菌的种植生产必须要依附麦秸、包谷芯、稻草原料。我手上这个玉皇蘑,用秸秆种植的产量要比木屑的产量要高一点,品质也要好一点。一年要多少秸秆料?一年用下来300多吨,一年产60万公斤蘑菇,产值100多万。”
王双祥说,将秸秆有效利用,就能够让废弃的农作物,产生最好的效益。
汉庄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双祥:“像秸秆的话,你不用到处丢,燃烧对环境造成污染,种了菇以后,这个废菌棒到处丢也是污染,把废的农副产品用来种菇,利用了,种的菇卖了钱,剩余的废渣作为燃料进行燃烧,可以返田做农家肥,种出来的蔬菜、瓜果、水果都是生态的农产品。”
隆阳区农业农村局农村能源工作站表示,下一步,将在隆阳区进行复制推广,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给群众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

记者:莽淑莲 陶江龙|通讯员:丁 榆
编辑:张晓玲|编审:莽红升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