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九隆:城市党建凝心聚力 基层治理迸发活力
近年来,九隆街道党工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着眼城市社区基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坚持“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立足九隆特点优势,以党建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建强“龙头”、升级“阵地”、扩大“集群”、擦亮“品牌”,主动呼应城市居民需求,积极做好城市管理,全面服务城市发展。
在基层治理中建强“龙头”。加强街道、社区、小区三个层级的组织工作体系建设,明确各级党建职责任务,引领基层治理。一是突出街道党工委龙头作用。建好党建联盟,街道党工委统筹凝聚辖区单位、网格单位、“两新”组织等多方治理力量,强化对城市基层治理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二是强化社区党组织核心地位。做实社区“大党委”建设,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机制,目前已报到党组织65个、报到党员2767人;党组织到社区开展活动664次,党员活动开展累计时长28004.47小时。形成服务资源清单103个、需求清单117个,有效推动社区党建与各领域党建互联共融。三是加强小区党支部政治功能。积极探索小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服务、管理、资源、力量向小区党支部集聚,着力形成基层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局面。
在基层治理中升级“阵地”。街道、社区始终把解决社区活动场所问题作为核心工作推进,一直在深挖“自有”资源、多方找寻“闲置”资源。一是建设规范化党建阵地。近年来,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先后解决了白衣寺、黉学、九龙、南苑、龙泉、新乐6个社区的活动场所,搬入新的活动场所后社区建立起了党群服务中心。二是打造多功能党建阵地。以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建立完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七室一中心”,进一步优化了活动场所的服务功能,实现了社区服务多样化,推动了党建与服务的深度融合。三是搭建零距离党建阵地。推进“党支部建在小区上”,新建小区党支部28个(单建16个、联建12个);深化“红色物业”工作,成立业委会35个、物委会415个,组建党建工作组35个,物业服务企业成立党支部1个,不断推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共同议事。
在基层治理中扩大“集群”。全面统筹整合集成各方资源,进一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使城市基层治理原先的短板变成可以依赖的优势。一是构筑网格单位“共同体”。建立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社区与报到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65份,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居委会、业委会、物管公司和网格单位为“四翼”,吸纳辖区“两新”组织参与社区“大党委”协助议事,共同做好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发展工作。二是汇聚志愿服务“同心圆”。以社区或居民小区为单位组建党群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积极开展“参加一次党日活动、确定一个服务项目、认领一个微心愿”等活动,组织辖区党员、报到党员、志愿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不文明行为劝导、治安巡逻等专项行动,推进和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凝聚老年党员“新力量”。面对街道接近半数为60岁以上党员的实际,街道、社区强化组织引导,创新平台载体,将老党员群体力量积极转化为加强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重要资源。交通社区成立了2个“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开办了老年大学交通社区教学点,有效将老党员干部“聚起来”,引导其投身到社区综合治理中,使“老龄党建短板”变成了有温度、有活力的特色和优势。
在基层治理中擦亮“品牌”。街道辖区457个老旧小区全部列入改造范围,目前已改造结束284个,正在改造85个,计划改造88个。“改什么”“怎么改”“改满意”以及“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一直是老旧小区治理的难题。马里社区市委市政府小区探索的有效做法为街道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示范经验,使基层治理难点变成了亮点。该小区位于马里社区上巷街21号和27号,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有房屋22栋、居民496户、建筑面积44612平方米。2020年5月全面启动该片区的老旧小区一体化改造项目,目前基础工程基本完工。通过党建引领,“四动”聚能:党组织发动、业委会牵动、网格单位联动、党员干部带动,充分激发了“内能”和“外能”,形成强大“动力源”,改出了美丽宜居的“好环境”,管出了文明和睦的“大家庭”,建成了和谐有序的“共同体”,治出了美好安宁的“新家园”,实现了老旧小区改造好、管理好、建设好、治理好的改管建治“四步走”,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卫生状况大有改观,业主委员会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党建服务触角越加精细,党群活动寓教于乐,逐步形成共驻共建共享共治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供稿:九隆街道 王福超
编辑:张晓玲 李微婷(实习)|编审:莽红升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