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瓦房乡:破茧成“金” 蚕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眼下,2022年的蚕茧收购已进入尾声,隆阳区瓦房乡是蚕桑大乡,前三季度蚕桑产业产值达近千万元。昔日的扶贫产业让广大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如今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焕发出产业发展的新活力。
瓦房乡已经连续3年种桑面积和交茧量全区第一,并被列为隆阳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这不仅得益于瓦房乡的气候资源优势,更离不开科学规划、养殖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联动。瓦房乡人民政府副乡长段宇晨介绍,瓦房乡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标准,科学规划全乡蚕桑产业的发展。自2016年瓦房乡大力推广蚕桑产业以来,截至目前,全乡桑园面积达17920亩,覆盖全乡19个村(社区),覆盖率达100%。同时,瓦房乡充分用好项目支撑,将各级项目整合资金向蚕桑产业倾斜,落实补助资金2540万元,并牢牢抓住“东桑西移”“沪滇扶贫协作”“挂钩帮扶”等发展机遇,为蚕桑产业发展争取更多扶持资金,用于加大桑苗、蚕种政策补助,推动大蚕房、小蚕共育中心建设,开挖机耕路,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实现立体化扶持。
基础打好,怎样做好群众工作,发动群众种桑养蚕,段宇晨说:“蚕桑产业发展初期,群众种养殖意愿不高,缺乏信心,更缺乏技术,我们就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群众的顾虑。”针对群众的担忧,瓦房乡先发动党员带头率先种桑养蚕,做出示范。油房村的党员李成虎,就率先种桑13亩,在2018年时养蚕22张,收入达5.4万元,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种养的信心树立起来,油房村桑农队伍逐渐扩大,截至目前,种桑户143户,种植桑园达1582亩。
群众担心种不好桑园、养不好蚕茧,瓦房乡就强化对桑农在桑园新植、中耕管理、蚕房建设、养蚕等各个环节的培训,特别是抓实养蚕技术培训,推广“智能化小蚕共育、大蚕一日三回育、省力化活动育蚕台、方格簇自动上簇”等新技术,每年根据蚕桑生产节令开展新植、养殖、桑园管理等技术培训。同时,给每个村配备蚕桑技术辅导员,随时随地上门指导。此外还利用各类网络平台推广养蚕技术,实现了蚕桑技术培训常态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益,群众产业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
为保证蚕桑产业在稳定增收上持续发力,瓦房乡坚持“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与省龙头企业保山凯喜雅丝绸有限公司联动共建,不断完善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公司根据市场行情综合判断,与政府建立保底价收购机制,确保群众利益,促进增收。近年来,每公斤蚕茧平均价格均不低于40元,每张蚕茧产值约2000元,2021年,瓦房乡养蚕量1549张,交茧52815.1公斤,产值278.3万元,户均收入3.7万元。
蚕桑作为瓦房乡支柱产业,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已在产业振兴中不断优化巩固,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