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沪滇合作“加码”乡村振兴——潞江坝火龙果产业风光无限 江东村美好生活遍地开花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20世纪70年代一首《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唱响神州大地。“中国热带水果之乡”潞江坝,也因此成为云南保山一张靓丽的名片。

潞江坝的“坝区”主要分布在海拔640米至1400米之间的丘陵里,光照充足,终年无霜,是全中国少有的几个典型的亚热带干热河谷之一,这里一年四季盛产各种特色水果,销往全国各地,带动百姓致富。近年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沪滇合作“加码”保山市乡村振兴,保山市立足产业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在新起点上开启幸福新征程,在潞江坝描绘出了一幅“火龙果产业风光无限,美好生活遍地开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看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火龙果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绿色产业,实现四份收入
金秋时节,潞江坝的优质火龙果种植基地里,几十个村民穿梭在田间地头,正在采摘成熟的果实。采摘的火龙果被运往基地的包装车间,分级、包装、贴标、装箱后,即可运往全国各大城市。
火龙果种植基地所在的江东村,曾是隆阳区潞江镇三个贫困村之一。多年前,交通不便、人畜饮水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匮乏,导致该村长期处于深度贫困之中。2014年,江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100元,被列为省级重点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70.1%。
2014年,隆阳区潞江镇通过市场调研和招商引资,引进了果业知名企业保山市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邦农业”),入驻江东村建立火龙果种植基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兴邦农业进驻江东村后,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投入资金不断完善江东村的基础设施,建成了2600余亩标准化红心火龙果基地,坚持走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的路子,切实带动当地村民实现脱贫增收。通过5年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兴邦农业助力下,江东村于2018年整村实现脱贫摘帽。

兴邦农业负责人陈广平介绍,兴邦农业在做好火龙果产业的同时,带动江东村村民获得了“四份”收入。
第一份收入: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江东村通过流转土地,村民获得土地租金。按照土地流转合同,兴邦农业前5年每亩支付租金500元,以后满5年增加10%的租金,每年兑付土地租金130万元,涉及农户149户,户均增收8000多元。
第二份收入:就近务工获得薪金。兴邦农业把基地分成15至18亩的责任区,分别承包给江东村93户农户进行管理,其中脱贫户占35户,户均实现年增收3.8万元以上。兴邦农业在采收、分拣、包装等用工旺季每天带动江东村临时务工300人以上,年人均增收7200元;聘用12位当地村民作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月工资4000元,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江东村每年在公司务工均达400人以上,实现了江东村户均有一人在企业务工。
第三份收入:销售农肥获得酬金。兴邦农业向江东村村民收购农家有机肥,每年收购农家有机肥3400多吨,带动群众增收100多万元。
第四份收入:激励机制获得奖金。兴邦农业每年拿出20万元对承包责任区管理规范、产量达标的村民进行奖励,让各责任区之间比学赶超,激发了内生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让群众掌握火龙果种植管理技术,兴邦农业邀请了农业专家开展培训、“一对一”技术辅导、每周技术交流和外出观摩等。2021年共开展集中培训11期次,培训农户1500人次,将传统农民转变为掌握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新农人”。

如今,江东村基建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产业支柱立起来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2019年,江东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从“落后村”蜕变为全国先进村。2021年底,江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131元。
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廷辉表示:“兴邦农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火龙果产业成为江东村的支柱产业,这种助农稳增收模式值得全市各地学习借鉴。”
擦亮品牌,群众增收可持续


品牌强则产业旺。陈广平说:“我们在与云南、广西、海南等多地农科院所合作,组建了兴邦农业研究院,专门从事火龙果育种、栽培、管理等课题专项研究,提升自主研发火龙果的实力。”
目前,公司已成功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燕窝火龙果,已经试种成功1000亩,投入市场后品质反响良好。基地剩下的面积也计划全部改种燕窝火龙果。
据了解,燕窝火龙果原产于南美洲,要本土化种植可不简单,需要科技人员驯化、栽培等。它含有植物比较少见的花青素以及植物蛋白,又含有水溶性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其营养丰富,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奋斗新时代,唱响幸福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