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月:博采并蓄 笃思躬行
编者按:在隆阳区2022年度高中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隆阳区第一中学王开月老师荣获高中历史组特等奖,今天展示的是她的获奖事迹。
一、教师简介
王开月,女,198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教师。2008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同年8月至今任教于隆阳区第一中学,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现担任高二年级珍珠班班主任,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备课组长。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隆阳区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9年保山市教育体育局高考复习备考经验交流教师;2020年隆阳区新聘教师岗前培训指导教师;2017和2020年在我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两次被聘任为教育教学指导教师。2020年完成课题《新课程改革下历史学科高考一轮复习的高效课堂教育行动研究》顺利结题;撰写了多篇论文在省市区的论文竞赛中获奖。 2019年参加云南省“云岭杯”经典课讲解大赛获云南省中学教师组二等奖;2018年,参加隆阳区“永昌红烛杯”高一历史说课竞赛活动中获二等奖;2022年参加隆阳区教学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和论文单项奖。 教育格言:用理想和信念换取动力,用习惯和智慧创造奇迹。
二、教育故事
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隆阳区一中。彼时太保山下的区一中,以“律己博学”为教风,临近状元楼及六百年历史人才辈出的永昌府学大成殿。如此文化底蕴深厚、别致典雅的校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从教十四余载。因为热爱这里的一切,我的理想信念在这里生根发芽并不断地长大,从最初的懵懂热爱到如今的成熟执着,我越来越明晰一个教师肩上担负着怎样的殷切嘱托与求知渴望。我不敢大意,只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力求教学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一方面,博采并蓄,向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学习认真踏实地做事风格、精湛的教学技能;向出类拔萃的年轻教师学习创新的思维和与学生打成一片的相处之道;向更广阔的网络空间、教育专著学习教育的技术和艺术。另一方面,笃思躬行,形成自己的认识,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在对教学孜孜不倦的钻研中,我的历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和青睐,不管是平行班还是实验班,总能给学校和家长们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0年9月,我接受学校的安排,担任2020级葉兆雲珍珠班班主任。中考过后,我和同事们就奔波在了寻找贫寒家庭的优秀学子--“散落的珍宝”的路上。翻过一座座山,走过崎岖的山路,我们来到了小“珍珠”们简陋的家,见到了有一丝羞涩与胆怯,又夹杂着一份坚韧与顽强的小“珍珠”们。我看到了父母的殷切期盼,看到了教育在承载这个家庭未来的重量。开学后,与珍珠生的“四特精神”相结合,我与我们班的“珍宝”一起,制订了班级公约和德育评分细则。
很快,问题接踵而至。班里部分同学从小没有离开过大山,没有离开过父母,再加上高中课程、教学方法与初中的差异,一些同学不适应,一些同学在月考后,成绩由之前在初级中学里佼佼者下滑至班级三四十名。巨大的落差沉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甚至自我否定。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他们,唤醒他们,激励他们。
通过开展“做最好的自己”、“宿舍,很好”、“我的家乡”“滇西抗战”、“我的大学”等主题班会,教会他们学会接纳自我,学会建立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自己的家乡,培养家国情怀。同时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将对大学的理想和信念化成动力,鼓舞着他们面对三年枯燥与夜以继日的辛劳。从此,班会课成了我们品格教育的阵地。班会的组织者也由我变成了同学们自己,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组织同学们讨论。大家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有表达的空间。同学们越来越开朗、自信,班级的凝聚力也在不断增强。春风化雨,教室里留下的一张张奖状是我们奋斗的证明。
在教育中,我坚持“有教无类”,并坚信,“天工造物十分奇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关心”。我始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陪伴者,欣赏他们盛开的过程;倾听者,在同学们孤独、压抑和迷茫时,静静的倾听,适时送上温暖的怀抱;引领者,引领他们走出困惑,坦然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同时,用心的陪伴践行爱的教育,周末探望回不了家的孩子,送上一盒糕点,用关心分散一丝想家的苦涩;冬天的早晨,给生病的同学烧一壶热水;办公室里我常备下云南白药喷雾,给体育课、篮球赛上受伤的同学得到及时缓解。我时常告诉学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接受所有平凡与不完美,再努力去做到完美,多角度点燃同学们内心的渴望,让同学们获得不断进步的动力。我时常引导学子们树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定目标,养习惯,重落实。
“休戚与共、血肉相连时,你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你从平凡工作中能够洞悉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我从平凡的教育岗位十四年中得到的不平凡启示。
三、获奖感言
新教材老高考,给所有的高中老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新教材,经验主义不管用了,所有老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通过这次竞赛成绩的获得,肯定了我的思考方向是对的。但在很多方面依然有很多不足,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过渡衔接还可以更好、课堂点拨与引导怎样更有效还需要下来继续研究……见贤思齐,在观摩其他选手的课堂时,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不计辛勤一砚寒,幽谷飞香不一般。这次课赛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从中获得的信息将继续指导着我今后的教学和研究。

供稿:隆阳区教育体育局
编辑:张晓玲|编审:莽红升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