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艳冰:涓滴成河 润物无声
编者按:在隆阳区2022年度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九隆第四小学的段艳冰老师荣获道德与法治组特等奖,今天展示的是她的获奖事迹。
一、教师简介
段艳冰,女,1980年11月生,本科学历,1999年7月参加工作,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隆阳区第四小学,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并任五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及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参与了第四小学的保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城区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先后完成了微课题《三年级起步习作教学的实证研究》《如何指导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的实证研究》;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区级奖;工作认真,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并获区级优秀通讯员称号;积极承担送教下乡工作,承担新聘教师培训指导工作,主动承担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任务,在隆阳区道德与法治研讨活动中上示范课。教育格言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二、教育故事
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是从潞江镇的一个傣族小学开始的。
新学期开始,我被安排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及语数学科的教学工作。一个班36个孩子,占了全校总人数的一半,全部是傣族孩子。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时,那天真好奇的眼神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校长告诉我,因为是傣族孩子,从小讲傣语,对汉语的不熟悉,他们的语文成绩不是很好,差不多是全乡倒数了。
我的第一节课就是在我和孩子们的相互试探中开始的。一节课下来,发现班里成绩最好的是一个高个子女生,我只比她大4岁。她很腼腆,看到我有点害羞,不敢说话,更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其实,全班上课没有一个孩子举手。
如何提高他们的成绩,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我想,要尽快的融入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孩子们住校,放学要自己生火做饭。当简易的厨房青烟袅袅,饭香不时飘出窗外时,我由衷的佩服他们,因为我不会用锣锅煮饭,和他们做朋友就从煮饭开始吧,我打定了主意。放学后,我拼菜,学生们煮饭,做好了大家一起吃,再向他们请教如何把饭煮好。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我成了他们的朋友,我的课他们认真听,作业也按时完成了,但成绩却仍然堪忧。
为了引导孩子们认真学习,一天下午放学,我说:“同学们,下午大家放学后也没有什么事,老师成立一个舞蹈兴趣班怎么样?”大家听了顿时来了兴趣,对于农村的孩子,这是从没有听说的新鲜事,纷纷点头赞同。我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是每天在学习上有一点进步的才可以参加,不论进步大小。孩子们觉得不是什么难的事情,都答应了。因为我在毕业前曾经选修了两年的民族舞蹈,所以我从傣族舞开始教起,对于学自己民族的舞蹈,他们就更喜爱了。一个学期就在孩子们的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悄然划过了。
期末考试来临,孩子们信心满满地对我说:“老师,我们一定能考好,你放心。”一切仿佛都已经“水到渠成”,我的付出收获了全乡第三名的好成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绩排名,更是交了这样一群单纯可爱的朋友。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有几位好同伴,将会成就你的一生。”我的成长,离不开关心和用心帮助我的同事们。2011年,我调入了第四小学。陌生的环境和工作方式让我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同一个办公室的马老师成为了我新环境中的第一个“良师”,她在生活上的关心和工作中的帮助让我至今受益。
这一路走来,我始终坚持着我的教育梦想。“一切从学生出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今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使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获奖感悟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我会一如既往地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每日重复的课堂变成清泉,变成小诗,用我的快乐塑造孩子们的快乐,用我的人格影响孩子们的人格。我相信,老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倾注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才是真正的成功。有人说过:细心、耐心、诚心让教育更有力量,归根究底是要一直坚持下去。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尽管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但始终坚信我会去探索、解决,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积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
供稿:隆阳区教育体育局
编辑:张晓玲|编审:莽红升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
评论
- «
- 1
- 2
- 3
- 4
- 5
- 6
- ...
- 43
- 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