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岫广场上远去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5-09-03 15:03 浏览次数:319次

暮色漫过保山城带着烟火气息的寻常街巷,晚风掠过广场的老树梢,叶影婆娑间,总能听见老人絮絮叨叨地说起:“想当年,能在这影剧院看场电影,比过年还热闹。”如今的保岫广场早已不是单一的娱乐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招牌格外醒目,可那些与胶片、银幕、票根相关的记忆,依旧像老放映机里旋转的胶片,在保山人的心底循环播放。



保岫广场的电影记忆,要从1953年说起。那年,保山在原城隍庙旧址上建起了一座青砖黛瓦的礼堂,红漆大门上挂着“保山影剧院”的木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山第一座专门的电影放映场所。在此之前,保山人的“电影记忆”多是流动放映队带来的碎片:村口晒谷场拉起白布,发电机嗡嗡作响,全村人搬着板凳挤成一团,银幕上的光影跳动,连周围的虫鸣都成了配乐。而保岫广场上的影剧院,让“看电影”从“稀罕事”变成了能定期奔赴的“约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剧院的红漆大门应该是保山城当时最热闹的“打卡点”了。每到放映日,售票窗口前总能排起长龙,队伍从大门蜿蜒到广场另一侧的小吃摊旁。那时候的电影票一角五分钱一张,却不是想买就能买到——遇上《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这类“大片”,票根比粮票还金贵。有老人回忆,为了抢一张票,他曾天不亮就揣着馒头去排队,轮到自己时票已售罄,蹲在墙角懊恼了半天,最后跟着散场的人群捡了张别人丢弃的半截票根,像藏宝贝似的夹

在课本里。



进影院的过程更是仪式感满满。检票员戴着红袖章,接过票根“咔嚓”一声撕成两半,一半还给观众,一半塞进铁盒。观众们攥着皱巴巴的票根,踮着脚在昏暗的过道里找座位,木质座椅吱呀作响,空气中混杂着爆米花的甜香、雪花膏的清香,还有孩子们偷偷带进来的炒瓜子味。等到灯光骤暗,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放映机“咔嗒咔嗒”的运转声划破寂静,一束白光从后排射出,在前方的白布银幕上投下清晰的影像——那一刻,整个影剧院仿佛被装进了另一个世界。


银幕上的故事,成了一代人的精神启蒙。《英雄儿女》里王成喊出“向我开炮”时,全场观众攥紧拳头,有人忍不住抹眼泪;《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挣脱枷锁的瞬间,掌声差点掀翻屋顶;就连《小兵张嘎》里嘎子偷西瓜的片段,都能让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散场后,广场上依旧热闹非凡:年轻人模仿着电影里的台词边走边聊,孩子们举着用硬纸板做的“手枪”追逐打闹,老人们则坐在广场的石墩上,回味着银幕里的情节,直到月光铺满整个广场才缓缓离去。



到了八九十年代,保岫广场的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影剧院进行了翻修,青砖外墙贴上了米黄色的瓷砖,木质座椅换成了更舒适的折叠椅,放映设备也从老式的35毫米放映机升级为更先进的机型。除了红色经典,越来越多的新电影走进了保山:《庐山恋》里张瑜和郭凯敏的青涩爱情,让年轻人羞涩又向往;《少林寺》上映时,影剧院连续放映半个月,场场爆满,不少孩子看完电影就跑到广场上比画拳脚,梦想着成为“武林高手”;还有《焦裕禄》《孔繁森》等影片,让无数人在银幕前深受触动,散场时眼里都含着泪光。


那时候的保岫广场,成了保山的“社交中心”。情侣们约会必选看电影,男生攥着两张电影票,女生挽着他的胳膊,从广场的老树下慢慢走过,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朋友聚会也常以电影为主题,看完电影再去广场旁的小吃店点一碗保山饵丝,边吃边聊剧情;就连单位组织活动,首选也是包场看电影——一张印着“保山影剧院”字样的团体票,成了一代人共同的职场记忆。


电影票根也悄悄变了模样。从最初的单色油印纸片,变成了印着电影海报图案的彩色票根,上面不仅有放映时间、座位号,还有“凭票入场,过期作废”的字样。许多人养成了收藏票根的习惯,把它们夹在笔记本里,或是贴在墙上——那些带着折痕、印着油墨香的票根,记录着看电影的日期,也藏着和家人、朋友的温馨瞬间。有很多的老人每次看到电影博物馆收藏着的票根,票面上印着《倩女幽魂》的海报,虽然字迹已经模糊,都能想起当时在黑暗中悄悄牵起的手。

然而,时代的车轮总是向前。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娱乐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新型的豪华电影院也在保山陆续开业——真皮沙发座椅、巨幕银幕、杜比音效等,这些现代化的配置,让保山广场影剧院的老式设备渐渐显得“落伍”。先是放映场次越来越少,接着是年轻人更愿意去新影院,最后,那台陪伴了影剧院几十年的长江牌老放映机,终于停止了转动。


2013年4月,保岫广场影剧院正式停止了商业电影放映。消息传来时,许多老保山人特意赶来,隔着紧锁的红漆大门往里望——曾经挤满人的售票窗口空无一人,广场上再也没有排队买票的长龙,只有风吹过空荡荡的座椅,发出轻微的声响。有人带着孩子来,指着影剧院的外墙说:“爸爸小时候就在这里看电影,那时候你爷爷总牵着我的手来排队。”


但保岫广场并没有让电影记忆就此消散。2018年隆阳区区委、区政府按照“修旧如旧,保留原貌的原则”来实施建设。经过两年多的修缮提升,现在保山影剧院以另一个身份——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完美亮相。保山影剧院除了继续发挥它过去的放映功能,时代还赋予了它新的时代使命,影剧院内设能容纳400余人的文明大讲堂,可看电影、可听讲座,亦可培训学习。同时,在保留影剧院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又建起了一座“老电影博物馆”。博物馆不大,却装满了保山人的电影情怀: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电影票根,从单色油印到彩色印刷,一张张票根串联起几十年的时光;墙角摆放着几台老式放映机,金属外壳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仿佛还能听见它们“咔嗒咔嗒”的运转声;墙上挂着泛黄的电影海报,《地道战》《庐山恋》《少林寺》的海报依旧醒目,瞬间就能把人拉回那个光影流转的年代。


除了老电影博物馆,保岫广场上在重要节日有时也会举办露天电影展播活动。广场的文化长廊里会拉起白色的银幕,老放映机再次启动,播放那些经典的老电影。2021年建党百年时,这里播放了《建党伟业》《觉醒年代》等红色影片,许多老人带着孙辈来观看,一边看一边讲解历史;2024年国庆前夕,“强国复兴有我”优秀电影展播活动在这里举行,《国礼》《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吸引了大批市民,广场上坐满了人,孩子们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眼睛盯着银幕,专注的神情和几十年前别无二致。


如今的保岫广场,热闹依旧。跳广场舞的阿姨们随着音乐舞动,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老树下聊天,偶尔会说起当年看电影的往事。老电影博物馆的门常开着,有人来寻找童年记忆,有人来了解保山的电影历史,那些老式放映机、旧票根、老海报,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晚风再次吹过保岫广场,老树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些与电影有关的日子。银幕上的光影或许已经远去,但那些藏在票根里的约定、银幕前的感动、散场后的欢笑,早已刻进了保山的城市记忆里。就像老人们常说的:“影剧院的电影停了,但心里的电影,永远都在放。”

图片


供稿:孟庆兰

一审:杨宣娇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


图片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