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小支点” 撬动乡村治理“大效能”
一张写满“土话”的村规民约,能让村子发生多大变化?在瓦窑镇的乡间地头,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约定”,正悄然成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以“共识”为桥,激活群众参与“动力源”。“村规民约不是村干部的‘独角戏’,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小宪法’。”这是瓦窑镇群众对村规民约的共识。在制定过程中,各村通过户长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让每一条款都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你提我改”的打磨,最终形成“大家定、大家管、大家评”的治理闭环。
在繁荣、下麦庄等村,村民们对照村规民约主动开展人居环境大比拼,这种“自己人管自己事”的模式,让村民从“被动听令”变成“主动参与”。去年以来,全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村民覆盖率提升至90%,真正实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以“约定”划界,点亮文明新风“导航灯”。“柴草不乱堆,粪污集中清”“婚丧不铺张,邻里互帮衬……”过去,部分村寨存在婚丧大操大办、杂物乱堆乱放等陈规陋习,不仅加重群众负担,更影响村容村貌。
如今,各村通过“村民议、集体定、大家守”的方式,将“反对铺张浪费”“爱护公共环境”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用“软约束”替代“硬命令”。横山村将倡导节俭办理红白喜事纳入村规民约后,彻底扭转了过去隆重办杀猪宴的情况;磨房、中和、龙舞等村将村庄卫生环境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对破坏人居环境的行为加强批评教育与约束管理,引导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切实提高村民维护村庄卫生环境的自觉意识。村规民约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陋习的短板,更映出了文明的方向。
以“坚守”为尺,守护乡村治理“常青树”。村规民约的生命力,不在“写得多漂亮”,而在“守得有多牢”。瓦窑镇不把村规民约当作“一次性文件”,而是让它跟着村子的变化“动态升级”:绿美建设推进了,就加一条“环境卫生要搞好,鸡鸡鸭鸭不乱跑”;结合当前重点工作,再添一条“不乱占、保耕地”的约束。
今年以来,各村借助人居环境创建示范点的契机,将村规民约以多样化形式展示在村头“墙上”,时刻提醒群众遵守约定。走进瓦窑镇各村,墙上的村规民约条目清晰,字里行间都是村民们的“心里话”。
从人居环境的长效管护,到公共设施的共同维护,再到乡风民风的持续向好,村规民约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紧紧相连,让乡村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供稿:卢 颖
一审:杨宣娇 王建晓(实习)
二审:邹 丽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