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融青翠 老兵魏志华
1981年3月,魏志华降生在一个浸润着军旅荣光的家庭。叔叔、叔母,他们的身影都曾挺立在军营的绿色方阵中。这份血脉里的崇敬,如同种子,早早埋进了小志华的心田。在小学二年级时老师问及梦想,稚嫩的童声斩钉截铁地响起:“我长大后要当兵!”这声回答,清澈而坚定,仿佛山涧奔涌的清泉,预示着他生命的流向。1999年12月,18岁的少年如愿以偿,怀揣着滚烫的理想,踏入了军营的大门,开启了用热血书写的青春篇章。
在熔炉般的部队里,魏志华淬炼成钢。他的履历闪耀着忠诚与拼搏的光芒: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优秀士兵”八次,嘉奖八次,荣获“优秀士官人才奖”三等奖,更被中共武警云南省边防总队委员会授予“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称号。每一枚奖章、每一份荣誉,都是汗水与忠诚浇灌出的勋章。
2003年,非典的阴霾笼罩。21岁的魏志华,已是思茅市孟连县勐啊边防工作站的一名副班长,肩负着出入境查缉的重任。疫情肆虐,他毅然兼任起防疫卫生员的职责。口岸执勤的紧张之外,他穿梭在病痛的战友床前,打针输液、采购药品;每日雷打不动,背着沉重的消毒器械,为连队和口岸反复消毒。没有专业的防护服,只有一身密不透风的军用雨衣;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只有一台需要手摇加压的笨重喷雾器。炎炎烈日下,他一遍遍摇动着泵杆,消毒药水混合着淋漓的汗水,浸透了衣衫,更灼蚀着后背的皮肤,直至溃烂。每一次抬手,每一次喷洒,都伴随着钻心的刺痛。上级心疼他的伤势,多次命令他撤下休养,他却没有退缩。无奈之下,上级只得强令他转至后勤。因为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舍己为人,他被评为“抗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
2007年6月3日凌晨5点,宁洱县发生6.4级地震,魏志华所在的部队星夜驰援,成为最早抵达灾区的力量之一。他和战友们争分夺秒抢通道路,为无家可归的乡亲们撑起遮风避雨的帐篷,在废墟瓦砾中搜寻生命的迹象,小心翼翼搬运伤员,抢运出赖以生存的粮食和财物……
战士们的辛劳,灾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部队撤离,乡亲们涌了出来,泪流满面,依依不舍地追着军车奔跑,他们用力将鲜艳的花朵、象征吉祥的红鸡蛋、舍不得吃的零食投递至缓缓驶离的车厢。看着眼前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面,魏志华和战友们眼眶湿润,心中那份被群众深深认可的暖流与力量,足以支撑他们面对任何未来的艰险。
2016年4月,魏志华告别了承载着他最热血青春的军营,褪下了那身神圣的橄榄绿。转业后,他来到隆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林业站,成为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作者。曾经闪耀的军功章,被他悄然收起;过往的辉煌履历,化作心底沉静的底色。他选择在另一片“战场”——青山绿水间,继续燃烧自己的光和热。
从军营到林海,面对全新的领域,他以军人特有的钻劲和拼劲,一头扎了进去。捧起书本,虚心求教,如饥似渴地学习林业知识。从对树木种类都模糊不清的“门外汉”,硬是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一步步成长为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他的身影,活跃在守护绿水青山的第一线:翻山越岭巡查林草资源,一丝不苟;为受伤的野生动物送去生的希望,温柔细致;深入林间普查有害生物,严谨周密;森林防火期,他更是冲锋在前,用脚步丈量山林,守护着每一片珍贵的绿荫。
通讯员:杨化 贺小华
一审:杨宣娇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