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家门口的幸福”提升攻略
近年来,瓦窑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回应群众关切“小事”,全面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让“家门口的幸福”成色更足。
因地制宜巧转化,汽油桶变身垃圾处理“先锋站”。“现在我们的生活垃圾直接在家里就处理了,垃圾处理完后的草木灰还能直接当作肥料。”瓦窑镇祝家村祝家寨组祝光明介绍道。
祝家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村落居住较散,垃圾集中清运处理面临“距离远、成本高、覆盖难”的困境。长期以来,祝家村垃圾随意倾倒、露天堆放现象频发,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疾”和痛点。
为破解难题,祝家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成效显著的垃圾源头治理新路径。该村党总支利用汽油桶耐高温、密封性强的特点,在汽油桶底部开排灰口、侧面开通风口、桶体下方焊接简易三角基座,将汽油桶改造为简易垃圾焚烧桶。改造后的焚烧桶专用于处理菜叶、果皮、秸秆、废纸等有机生活垃圾,焚烧后的草木灰则作为天然肥料还田,电池、农药包装等有害垃圾则统一投放至集中焚烧池,由保洁员定期规范处理。据统计,近年来祝家村累计投放汽油桶255个,有效解决村内垃圾处理难题,让汽油桶成为村民们家里的垃圾处理“先锋站”。
靶向施策解难题,污水治理交出“新答卷”。面对山区生活污水治理痛点和难点,瓦窑镇始终坚持分类施治、靶向发力,通过“雨污分流+集中处理+资源利用”模式对生活污水进行系统化处理。各村立足实际精准破题,让“小工程”发挥“大效能”:下河湾村在道路中间开凿雨水引流槽,将雨水有序导流,彻底终结了以往雨水裹挟污水漫路横流的乱象;马转弯村、横山村等则因地制宜砌筑侧沟、引水沟、安放排污管,以最低成本拓宽并延长污水管网,巧妙化解困扰已久的污水管网中断难题,经化粪池处理后的尾水用于农田灌溉,真正实现生态循环利用。
聚焦需求抓落实,闲置土地激活“新效能”。该镇始终锚定“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目标导向,让沉睡的闲置土地焕发新生机,切实将民生“痛点”转化为幸福“支点”,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针对车辆拥堵、“停车难”顽疾,对辖区内资源资产进行再挖掘、再规划。在集镇核心区域腾出3块场地建设“口袋停车场”,新增临时车位50余个,群众赶集办事不再为“一位难求”而烦恼;在繁荣村,通过厘清集体资产权属,把荒废多年的闲置用地盘活为便民停车点,让村民们曾经“回家停车难”的无奈叹息化为对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声声称赞,切实增强村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同时,各村还将目光投向休闲设施提质升级。繁荣村对休闲场地进行除险加固,增设安全防护栏与桌椅,让原本破旧、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摇身一变,成为老年人每日相约的“打卡地”。马转弯村和下麦庄村分别利用闲置边角地块新建休闲凉亭,晚饭后,凉亭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新去处,更成为凝聚邻里情谊、传承乡风文明的温馨港湾,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现在建了凉亭,农闲时大家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比闷在家里有意思多了!”马转弯村杨金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开心地说道。
供稿:瓦窑镇 李智娜 梁杨美
一审:杨宣娇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