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五举措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隆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系统性思维统筹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责任落实和活化利用,构建“保护传承+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模式,成效显著。
摸清家底,夯实保护基础
自2000年起,隆阳区累计开展历史文化名镇村申报4次、传统村落申报6批次,成功获批仁寿门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板桥镇、蒲缥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金鸡村、育德村(国家级)和水寨村、平坡村(省级)4个历史文化名村。全区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2个,分五批入选,涵盖板桥、河图、潞江等乡镇,形成全域保护网络。同步完成53处历史建筑认定,涵盖民居、街区等多元类型。
规划引领,科学统筹实施
坚持“先规划后实施”,编制完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及12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并创新编制《青龙街及周边区域改造提升规划》等专项规划,探索传统村落资源整合发展新路径。有序推进17个重点项目,包括金鸡古戏台修缮、板桥万氏宗祠修复等,实现文化遗产精准修复。
严格监管,压实保护责任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传统村落内新建、修缮等建设活动严格按照要求逐级审批,在规划未获批前暂停影响整体风貌的建设。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由住建、文旅、消防等部门不定期联合开展保护发展、消防安全、建筑隐患等实地检查,确保问题即查即改。活化利用,激发传承活力一是以用促保推动振兴。投资9575万元实施三大工程:仁寿门片区投入2600万元开展文物修缮及文化广场建设,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投资3975万元改造老旧小区基础设施,促进老街区焕发生机活力;投入3000万元推进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完善消防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二是文旅融合盘活资源。依托仁寿门、板桥青龙街等街区打造特色商业空间,吸引319户商家入驻,其中非遗文创商户44户,涵盖乌铜走银、甲马版画等特色项目。2024年全区传统村落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村民返乡创业,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创新机制,探索长效发展
通过保护规划修编、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文旅产品开发等举措,隆阳区逐步形成“规划引领——监管护航——活化赋能”的保护传承闭环,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守护文化根脉,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下一步,将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供稿:隆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鲁晓雨
一审:杨宣娇 刘明珠(实习)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