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廉经典】刀笔小吏——况钟


廉洁故事
在封建历史时期,清官出现了不少,但是在清官死后,能够万民哭泣,甚至每个人的家中都为他设置了牌位,这就非常少见了,今天我们来讲述曾经的刀笔小吏况钟,是如何把官做到了百姓心中的。
明代况钟虽出身卑微,却始终怀有报国爱民的宏大理想,其廉政故事千古传唱,廉政思想历久弥新,是与包拯、海瑞齐名的三大“青天”之一,其一生政绩所在主要是苏州知府13年任期内,其惩治贪官之严酷、平冤昭雪之英明、为民谋利之热切,赢得了万民爱戴。
出身刀笔多磨练。况钟七岁丧母,从小受到生活磨炼。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二十四岁被县令俞益选用为礼曹吏员。九年任满后又被荐至礼部,经永乐帝面测抉用为礼部六品主事。在九年的任期中,由于他勤谨廉洁,博识干练,又任劳任怨,极得朝廷赏识(仅永乐帝的奖赐就有31次之多),升为仪制司四品郎中,宣德五年(1430年)又特选他任职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的苏州知府。
割除吏弊树威信。况钟上任伊始,第一刀就开割吏弊这个大痈疽。在他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惩腐肃贪,当众处死了六个贪污不法的胥吏;明察冤狱,轮流至七县问案治狱,清理了千余件案子,百姓不再喊冤;着手选拔若干德好干练人员充实了府、县衙的吏员;制订“禁棍恶积弊”、“革除圩长”、“钦奉清军”、“戒奢侈”、“严贼盗”、“绅士约束子弟”等榜示法令,有力地整顿,改善了社会秩序与风气,也为他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清廉节俭一身轻。况钟为官清廉,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当他任满离开苏州时,苏州大小官员和百姓纷纷赠礼送行。况钟全部拒收,并以诗明志:“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一首拒礼诗,正是况钟为官清廉的写照。正统七年,况钟卒于苏州任所,享年60岁,苏民痛哭罢市。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苏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群,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
爱民利民获民赞。前后各届苏州知府都不能与况钟相比。他在任期间,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贪官污吏动不动对百姓处以酷刑,他先后酌情予以减免者近一千四百余人。同时,他协同巡抚周忱,悉心筹划,为百姓奏免赋税粮七十余万石。他兴利除弊,不遗余力,锄豪强,扶良善,是明代著名的清官。因此,百姓对他奉之若神。时人赞之曰“周密而不疏,施行甚易而不烦”。况钟因此深得苏州人民爱戴,都称他“况青天”,以至于他三次要离任,都被当地百姓集体上书挽留了下来,一直病逝于任上。(来源:清风隆阳)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