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百年梨香 振兴边疆农脉
初春的云南保山隆阳区大堡子村,柳树坝的山坡上一片繁忙景象。80余名党员挥锹培土、扶苗浇水,将1200余株拽梨树苗栽入沃土。阳光穿过新叶,映照着一张张汗涔涔却充满希望的面庞。这场跨越百年的"绿色接力",不仅是对濒危农特产的抢救性保护,更是一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文化赋能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界碑梨香:六百载戍边史凝成"活化石"
站在大堡子村的古梨树下,虬枝盘曲的老树如沉默的卫兵,树皮上的裂痕刻满时光的印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巩固西南边陲,派江南将士屯驻永昌(今保山)。这支戍边队伍以"哨堡"为营,为划清军民地界,将家乡梨苗栽于辖区边缘。谁曾想,这一排排界桩竟在红土高原扎下深根,结出果肉如糕、清甜如蜜的拽梨。
"拽梨之名,源于戍边将士的倔强。"隆阳区农科所副主任张朝忠轻抚树干解释道,"江南梨种本难适应滇西气候,但军户们硬是凭着一股‘拽’劲,用草灰培土、引山泉灌溉,让梨树在瘴疠之地存活。"六百年来,这些梨树如戍边将士般坚韧不拔,既不肆意扩张抢占民田,也未因战乱灾荒消亡,始终维持着稳定的规模,形成独特的农植景观。
濒危警钟:传统农特产的现代困境
随着城镇化浪潮席卷,大堡子被划入保山新城区和工贸园区,大堡子拽梨曾一度陷入存亡危机。令人揪心的是,拽梨独特的"界碑基因"使其难以异地移植,一旦原生地生态断裂,这个承载边疆开发记忆的活文物或将永远消失。
所幸的是,园区领导在参与大堡子村整体搬迁的工作中就早早作出决定,要将拽梨这一保山传统水果品种保护下来。为此,园区特别安排了一部分资金向当地村民以购买的形式,将很多树龄在30年以上的拽梨树移栽到园区果园内和杨官路道路两侧,并拟通过3~5年的精心管理让这一传统水果焕发生机。这一项目的落地实施,为拽梨保护注入强心剂。
红色根系:党建领航激活产业春雨
移栽带来的必然损害,加之外来品种水果的进入,肉质稍显粗糙的拽梨在很长时间几乎销声匿迹。面对抢救性保护的重任,永盛街道大堡子社区党总支决定,在原有的4800多株梨园规模上,开拓一片新梨园。"我们把主题党日搬到新梨园,让党员在培土施肥中重拾初心。"年轻党员王孝容抹去额角的汗水,新栽梨苗上系着有她名字"新苗档案"卡片。
远眺柳树坝,新种植的拽梨园令人期待。“下一步,我们希望提取明代戍边的历史文化,打造‘戍边红’农文旅品牌,以农业带动二三产,培育出大堡子的旅游基因。”大堡子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宽顺表示。
春风拂过,党员们系在枝头的红丝带迎风飘扬,宛如跳动的火焰。从明代军屯的界桩到乡村振兴的旗帜,拽梨的故事始终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老树新枝的剪影在红土地上勾勒出生生不息的画卷——这片红土地上的每一次弯腰培土,都在续写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承之歌。这是农耕文明的传承密码,更是边疆儿女用初心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答卷。
编辑:杨宣娇|编审:莽红升 李金洁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