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犁耙会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5-02-11 16:56 浏览次数:430次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赶“大锅庙会”的时间了,小时候跟着哥哥从青阳村徒步出发,穿过绿油油的麦田到达大官庙,途中行人沿着田埂行走,一个接着一个,从哀牢山顶往下看就像一群蚂蚁一样,在小学时代每年都不会落下,必定要来赶庙会,过年攒的零花钱一定要买一把塑料玩具枪,吃一碗大烧米线,爬一爬哀牢寺。当时只知道是一年一度的吃喝玩乐的一天,却不懂它背后的故事,长大后才知道它是大有来历,忽有一种“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感觉。



哀牢犁耙会追溯其源头还得从唐朝时期南诏国说起,南诏国王统一六诏后,为了加强永昌节度(今保山市地区)的统治,南诏开国国王细奴逻对内外宣称南诏国为哀牢国后裔,在今隆阳区河图街道大官庙社区修建了大官庙(大官庙社区原名哀牢村后因此改名),在今隆阳区河图街道化美社区(本名应是画眉村登记有误)小官庙自然村修建了小官庙,哀牢山腰修建了哀牢祠,南诏国历代国王每年都会到此进行祭祀先祖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哀牢犁耙会,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保山人都会到此购置农具用于大春生产。明朝保山籍著名官员张志淳在其著作《南园漫录》记载有“其所题神位,大官则曰:‘大定戎方天下灵帝’,小官则曰:‘大圣信苴利物灵帝’……传世隆,世隆追封其十世之祖曰‘大定戎方’,盖指创有南方之祖也;曰‘大圣信苴利物’,盖指其安揖哀牢之祖也,皆本细奴逻以上而庙祀于哀牢山下,以示不忘本始之意耳。……今小官塑像观之,其衣服之制,俱与蒲蛮同。两庙皆被火更建,遂俱易以礼服,而小官庙像未焚,尚存原服,故可考。”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所著云南省志《滇略》载:“永昌正月十五祠大官、小官庙,夷汉皆往会祭。”


从历史记载看,唐朝至明朝时期哀牢犁耙会本来是南诏国王为了追寻南诏本哀牢后裔的历史渊源,而在“九隆传说”发祥地哀牢山建立宗祠进行纪念的仪式活动,清朝至近现代逐渐形成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初一两次到此交易农产品的大型庙会。过完年后,保山大地家家户户便着眼于大春种植,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山勤劳的农民便利用这哀牢犁耙会购置新的生产农具,诸如犁、耙、镰刀、扁担、锄头、簸箕、背篓、粪箕、筛子、扫把、刷把等,因主要售卖传统生产农具犁、耙赶集地点又在哀牢山上,所以命名为哀牢犁耙会。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农耕已经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替代,而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今的哀牢犁耙会已经发展成为集文化、旅游、商贸、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大型节庆盛会,堪称保山人一年一度吃喝玩乐的狂欢节。说到吃就不得不提到哀牢犁耙会人人都要吃一碗的河图著名菜肴“河图大烧”,相传明朝爱国将领邓子龙在永昌府戍边时专门到河图街道大官庙社区的玉泉上看比目鱼,并写下一首情深意浓的诗:


《过哀牢祠》

〔明〕邓子龙

哀牢前属国,山川尚有灵。

水池分冷暖,金井幻阴晴。

比目鱼还在,封神识汉名。

独怜征战地,岁岁草青青。


跟随邓子龙去河图的将士,看到河图一派泽国风光,跟他们江南故乡的山水十分相似,就申请留在当地驻扎,便形成了现在隆阳区河图街道大官庙社区官屯自然村。在下的将士,远隔家乡万里,每到元宵佳节,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只有做顿家乡菜,斟一壶老酒才能化解思乡之愁。做道什么菜呢?大烧是将士们从家乡带来的厨艺,把养肥的壮猪宰杀去毛,取净下水后缝合,通体涂上盐巴、芝麻油、蜂蜜、草果等腌制半天,再将整只猪架在碳火上边翻边烤,边烤边涂料,直到全熟。出炉的大烧外酥内嫩,皮色金黄油亮,香脆酥润,肉质鲜嫩细腻。后来这门手艺便成了河图的一道知名菜肴,纳入了“永昌府宴”24道名菜之一。河图大烧的制作技艺由赵成富创立,并由第二代传承人赵全寿、第三代传承人赵启华、第四代传承人张强云代代相传,如果你想要品尝一下可以到大官庙社区隆阳区乡愁记忆餐厅随时品尝到。


新时代赋予了哀牢犁耙会新的内容,从当初的祭祀活动到小时候的农具销售购买交易会到现在的保山文化旅游品牌,主场地也从山腰的哀牢祠到山脚的大官庙村再到现在的万亩农田观光大道。历史长河澎湃雄壮,哀牢犁耙文脉悠远,今年新增加的打铁花非遗表演绝对能让君一饱眼福。  


图片

供稿:兰永佳 兰永成

编辑:杨宣娇 杨艳青|编审:莽红升 李金洁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


图片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