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大钹”进校叩响非遗传承之门

发布时间:2025-01-15 12:01 浏览次数:442次

“哐——”第一声擦大钹的声音响起,恰似沉睡千年的雄狮发出的怒吼,宣告着一场传统与青春交织的盛宴正式拉开帷幕。操场上,一群身着精美彝族服饰的少年,伴随着激昂的音乐,手中的大钹上下翻飞,相互撞击,发出一连串“哐哐锵锵”的声音,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腾呼啸。这是隆阳区瓦房中学文体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擦大钹表演,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瓦房中学文体艺术节开幕式擦大钹表演(1)——拍摄者 杨金梅.jpg


瓦房中学文体艺术节开幕式擦大钹表演(2)——拍摄者杨金梅.jpg


瓦房中学擦大钹队伍——拍摄者 杨金梅.jpg


“擦大钹”,彝语称“大钹聚自得儿”,是流传在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徐掌、白龙井、四棵树等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种集舞蹈、武术、杂耍、打击乐演奏于一身的非常优秀的彝族民间舞蹈。2009年,“擦大钹”入选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应带领擦大钹队伍到传习所展演——拍摄者 杨群.jpg


目前,瓦房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擦大钹”已有3名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名区级非遗传承人。2014年,瓦房乡徐掌村建成了擦大钹传习所,极大地推动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应、茶发金带领擦大钹队伍在传习所进行擦大钹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的研究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宣传、展演、教学活动,培养新生代传承人,使非遗文化瑰宝“擦大钹”得以代代相传。


徐掌小学的校长李有茶表示,擦大钹传习所建在徐掌小学内,非遗传承人们也经常过来传习所展演,并进行现场教学。这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也向学生们传授了技艺,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在校园里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瓦房中心小学擦大钹表演(1)——拍摄者陈建旭.jpg


瓦房中心小学擦大钹表演(2)——拍摄者 陈建旭.jpg


李相桥、茶发金等擦大钹非遗传承人会在学校举办文体节时,亲自到学校开展舞蹈教学,指导学生登台演出。“这些孩子就是擦大钹的希望,他们的热情和活力让这门技艺有了新的生命力。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我相信我们瓦房的非遗文化瑰宝‘擦大钹’定会代代相传。”省级非遗传承人茶发金感慨道。


擦大钹表演彩排——拍摄者 杨金梅.jpg


瓦房中学擦大钹队伍的领舞钱树杨从小就跟村里擦大钹的师傅学艺。在大钹声中,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逐渐成长为传承民族文化瑰宝的热血少年郎,用自己的执着与热爱,续写着擦大钹文化新的篇章。他说:“擦大钹于我而言,不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更是一位陪伴我成长的挚友。我希望能学好这门技艺,像师傅们一样成为‘擦大钹’的传承人,将它传承下去。”


据悉,2024年瓦房乡“擦大钹”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活动共十余次,培育学生200多人。瓦房乡越来越多的学校成立“擦大钹”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每周开展一次活动,为校园活动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力量。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开启“擦大钹”非遗传承的新篇章,让古老的技艺在校园内绽放新光彩。


图片

供稿:张祖瑜

编辑:杨宣娇|编审:莽红升 李金洁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


图片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