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融合” 助力群众安居乐业
隆阳区潞江镇丛岗安置点共安置67户445名高黎贡山搬迁群众。近年来,潞江镇紧紧围绕“搬得下、留得住、能致富”的服务宗旨,聚焦就业产业、民生保障、民族团结等工作,谱写了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民族融合发展新篇章。
抓生产融合,做增收致富的“好伙伴”
潞江镇通过发展产业、扩大就业,让搬迁群众实现与当地群众同劳作、共致富,一起过上好日子。
以“政府+企业+合作社”为模式,促进产业发展稳产增收。组织成立了隆阳区达欣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搬迁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社员平均每年获益2450元。鼓励搬迁群众积极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反季节蔬菜,目前,种植咖啡10亩以上大户达27户,种植蔬菜5亩以上大户达33户。积极对接金融部门,帮助搬迁群众办理小额贴息贷款用于产业发展,共发放5万元-10万元贷款51份,有效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难题。
以“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为目标,实现家庭收入可靠稳定。采取入户就业宣传、设置就业信息栏、提供就业服务等方式,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对有转移就业意愿和能力的搬迁劳动力,积极组织开展电焊、种养殖等技能培训,做到每户至少1人掌握一项技能。对无法外出务工的零就业家庭,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对无劳动力的群众,做好政策兜底保障工作,让其享受低保国家惠民政策。目前,安置点共有外出务工51户103人,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72人,户均增收2.3万元。
抓生活融合,做互帮互助的“好邻居”
为让搬迁群众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生活,乡村组干部与搬迁群众进行结对帮扶,营造出共居、共学、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坚持“党建带群建”,全面推行“村党支部+民族团结示范户+党员+群众”党群联系服务体系,配套建设妇女之家、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和职工之家,实现基层党组织有能力办事,有场地议事,有专人管事。针对安置点多民族学生就学实际,统筹规划新建丛岗小学,并配备了骨干教师和双语教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移民学生学普通话、说普通话、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目前,丛岗安置点的112名学生与周边村寨的同龄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
针对搬迁群众的地域、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差异,丛岗村便民服务大厅安排了精通民族语言的领导班子值班值守,以确保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等公共服务的保障到位。村组、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搬迁群众,从简单的打扫卫生、使用家电、晾晒衣服入手,“手把手”引导搬迁群众转变生活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抓文化融合,做相守相望的“一家人”
注重讲好隆阳民族团结生动故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果,引导当地群众树牢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注重在安置小区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具有民族元素的标识、展板和宣传标语宣传,利用“泼水节、阔时节、火把节、春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各民族同胞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结下深厚情谊,在思想、情感、文化上和行动上彼此尊重、相互认同。
以普法宣传为重点,构建自我管理新格局。通过法治宣传会、宣传展板、大喇叭等形式,广泛开展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召开“户长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制定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推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培树邻里和睦、文明和谐、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村风。

供稿:隆阳区潞江镇
编辑:杨宣娇|编审:莽红升 邹 丽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
